北京故宮文淵閣,是清代為蘊藏《四庫全書》而專門建築的一座皇家圖書館。作為清宮最年夜的圖書館,文淵閣與文華殿還兼具朝政經筵效能。文淵閣東側盔頂碑亭內豎立舞蹈教室石碑一通,碑陽雕刻有乾隆天子撰寫的《文淵閣記》,後背刻文淵閣賜宴御制詩。這是北京中軸線上為留念文淵閣建成這一盛事而立的一通石碑,形制優美,意義不凡。
形制模仿“天一閣”
我國的躲書文明汗青長久。《尚書·多士》中記錄西周初年周公對商朝遺平易近的訓話說:“惟爾知,惟殷祖先有冊有典”,大要夏、商時代就曾經有了官方的典冊文書。周代的太史寮重要擔任“祭奠、禮節、占卜、記事、典守文物檔案”等任務。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就是周王室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就教過關于禮的題目。此后,躲書文明沿襲成習,為中漢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作出了宏大進獻。
中國封建社會成長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域商品經濟發財,良多江南巨賈富商建起了圖書館。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天一閣,就是浩繁圖書館最為著名的一個。天一閣為明代兵部侍郎范欽所建,是中國現存汗青最久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三個最早的私人圖書館之一,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汗青。
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在奉天門東側建造圖書館,賜名文淵閣,加入我的最愛古今典籍。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在紫禁城文華殿西北側建躲書庫,用于保留部門從南京文淵閣轉送的圖書典籍。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皇宮產生火警,文淵閣及躲書化為灰燼。1644年,李自成逃離北京時,燒毀紫禁城大批宮殿,北京的文淵閣亦遭焚毀,閣中大批躲書也未能幸免于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決議修撰年夜型叢書《四庫全書》。次年,開端建造用于專門寄存《四庫全書》的圖書館。躲書最怕火警,乾隆聽聞浙江寧波范懋柱家天一閣躲書處,“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并無喪失”,遂派時任杭州織造寅著前去天一閣實地考核,具體清楚后帶回圖紙,決議異地仿製。乾隆四十年(1775年),圖書館在紫禁城文華殿北側原明代供奉歷代名醫的圣濟殿原址上建成,乾隆賜名文淵閣。
文淵閣作為天一閣在京城的復制縮小版,二者在建筑規制、效能、理念上基礎分歧。天一閣坐北朝南,外看為兩層,下層為一通間,基層為六間,暗合《易經》“天平生水,地六成之”,意為水星和日月集聚,包含以水避火的美妙愿看,這也是現在范欽將圖書館定名為天一閣的由來。為了凸顯文淵閣作為皇家圖書館的位置,將天一閣本來的重檐硬山頂改為重檐歇山頂,外部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法,在腰檐處增設暗層,平易近間傳說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這“半間房”指的就是文淵閣最西側高低樓梯銜接處。
文淵閣坐北面南,面闊6間。兩山墻青磚砌筑直至屋頂,簡練素雅。玄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會議室出租寄意玄色主水,以水壓火,以收藏書樓的平安。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檐柱,清爽好看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筑作風。閣前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進,池上架一石橋,石橋和池子周圍欄板都雕有水活潑物圖案,靈秀優美。閣后湖石堆砌成山,勢如樊籬,共享空間其間植以松柏,歷時二百余年,蒼勁挺立,郁郁蔥蔥。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外型奇特。亭內立石碑一通,正面雕刻有乾隆天子撰寫的《文淵閣記》,後背刻有文淵閣賜宴御制詩。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乾隆命在避暑山莊建文津閣,在圓明園建文源閣。乾隆四十一年在盛京建文溯閣,預備寄存《四庫全書》,加上紫禁城內的文淵閣,合稱“北四閣”。后來又在鎮江建文宗閣,在揚州建文匯閣,在杭州建文瀾閣,合稱“南三閣”。南北共七閣,都是模仿天一閣而建。
加入我的最愛首部《四庫全書》
亂世修典是中國的政治傳統,也是封建帝王為彰顯本身“武功武功”和政權符合法規性的常用手腕,汗青上宋太宗趙光義修《承平御覽》和明成祖朱棣修《永樂年夜典》皆源于此。康熙、雍正年間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萬卷,約1.6億字。乾隆是一個文明素養頗高、熟諳中國汗青且好年夜喜功的帝王,于是他決議編輯太古年夜叢書《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乾隆下旨彙集古今群書,此中重點是江浙淮揚幾處年夜的躲書家。又于次年頒旨,稱“聞西北疇前躲書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之‘傳是樓’、常熟錢氏之‘述古堂’、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亭’、杭州趙氏之‘小山堂’、寧波范氏之‘天一閣’,皆其有名者,余亦指不堪屈”。兩天之后,乾隆又公佈了內在的事務類似的諭旨,此次尋書的重點放在了商人之家。除向平易近間征書之外,乾隆還諭令要充足應用官方躲書。在他的推進下,征書很快獲得停頓,共彙集16.8萬余冊冊本,為《四庫全書》的編輯,奠基了豐盛的基本。
《四庫全書》的編輯是一項浩蕩的工程,經年夜學士劉統勛薦舉,朝廷錄用紀昀、陸錫熊為總辦,以姚鼐、程晉芳、任年夜椿、汪如藻、翁方綱為纂修,以余集、邵晉涵、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人“在分校下行走”。乾隆還錄用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以及年夜學士劉統勛、舒赫德、阿桂、于敏中等為總纂官。
由于詳細的編輯者都是那時享譽文壇的飽學之士,確保了編輯圖書的東西的品質,而皇子和宰輔們的介入,為編輯任務順遂推動在政治上和行政上起到了包管感化。此外,乾隆還常常性地介入到圖書的編輯任務中,好比這部叢書的經、史、子、集的四部門類法,就是乾隆親身裁定的;他還親身斷定了圖書的征集范圍、準繩和方式,并親身遴選纂修職員;追蹤關心編輯進度,干預干與能夠碰到的艱苦和題目,還親身核閱了纂修職員陸續呈送的部門稿件。好比為“免魯魚亥豕之訛”,專門議定考績章程,對抄寫、校訂職員的功過獎懲作出明白規則,紀昀、陸錫熊、孫士毅僅乾隆四十五年交流(1780年)冬就被記功三次,總校官王燕緒、朱鈴、何思鈞、倉圣脈四人被記功最多,起碼的倉圣脈被記功1686次,而何思鈞更多達3728次。由此也闡明,乾隆對《四庫全書》的東西的品質督查之嚴、尺度請求之高。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天子每年在此舉辦經筵運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樂成之時,乾隆在文淵閣設席犒賞編輯《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餐與加入職員,盛況絕後。
首部《四庫全書》連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進躲文淵閣,按經、史、子、集四部門架放置。以經部儒家經典為首共22架和《四庫全書總目考據》、《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放置一層,并在中心設天子寶座,為講經筵之處。二層為暗層,光線極弱,只能躲書,晦氣閱覽。三層除西盡間為樓共享空間梯間外,其它五間通連,每間依前后柱位列書架距離,寬闊敞亮。子部書22架、集部書28架寄存在此,明間設御榻,備天子隨時登閣覽閱。乾隆天子為有這般貴氣奢華的躲書範圍覺得自豪,曾作詩曰:“丙申高閣秩干歌,今喜書成鄴架羅。宋輯明修彼無為,重熙累洽此無他。較其三萬猶富矣,即此十年詎久么。鼓瑟吹笙筐將是,慶茲日麗與風和。”清宮規則,年夜臣官員之中若有愛好古書,勤于進修者,經答應可以到閣中閱覽冊本,但不得破壞冊本,更不許攜帶冊本出閣。
此后,《四庫全書》又續抄幾部,分辨加入我的最愛于文津閣、文源閣、文溯閣、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中。由此,四庫七閣終于成型。
《四庫全書》是中國現代最年夜的一部叢書,簡直涵蓋了中國現代一切學術範疇,對保留和收拾我國現代文明遺產起了宏大的感化。可是,在編輯經過歷程中,對晦氣于清朝的冊本,采取燒燬、刪削、挖改等文明獨裁手腕,使中國現代文明又遭遇了一次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