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柳卓楠 梁栩豪
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梁栩豪
“客人们,请往这边走。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我们瑶族乡亲为大家演示瑶绣的制作过程,当中有我们国家级与省级的非遗传人。”
广东韶关寒冷的傍晚,一辆旅游大巴在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绣文化促进会门口停下,在负责人赵咏兰的引导下,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数十位客人,瞬间就站满百来平方的展厅。客人们对瑶绣“反面刺绣”的针法啧啧称奇,同时也对由瑶绣而衍包養女人生出来包養情婦的文旅产品产生极大的花姐,我的心就痛——”兴趣。
韶关雕子塘村村貌
近年来,在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包養、省包養網光彩事包養意思业促进会及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内的少数民族村寨摸索出让少数民包養甜心網族文化走向常态化的路子。
他们,从山上来
在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城西北侧,有一座美丽的瑶族村寨,名为雕子塘村。它处于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民族生态旅游长廊中段,距离县城仅3公里,是东坪镇新村村委内的一个瑶族村寨。全村有村民60户286人,大多为瑶族同胞。
韶关雕子塘村村包養網站貌
资料记载,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隋唐时从北方迁来,长期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若是当地不再适宜耕种或猎物稀少时便举族迁往另一座山头生活,因而被称为“过山瑶”。
“我们这里的瑶族,以前都是住在山上,山中猛兽多。后来政府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逐步从山上搬迁下来。”新村村委会书记赵包養網心得云华指着村子旁环绕的群山说:“雕子塘村大部分村民原来居住在近百年历史的泥砖房中,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经过多方面的帮扶,我们村在原包養感情址拆旧建新,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新村村委会书记赵云华
在广东省委统战部和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雕子塘村于2013年列入广东省光彩事业新村建设项目,启动了整村改造工程。“当时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捐助资金6包養網50万元,再采用村民自筹一点、财政补贴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等筹资办法,累计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在原址拆旧建新,规划建设了60套,每套面积150平方米,包養網且具有瑶族民居特色的两层半框架混合结构楼房和一座文化楼。”乳源瑶族自治县统战部副部长赵财保回忆道。
韶关雕子塘村村貌
据了解,2包養條件015年至今,该村相继利用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人防疏散广场建设等资金800多万元,启动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配套完善沥青村巷道、村庄绿化、雨污分流设施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成含人防疏散功能的文体活动广场2520平方米、停车场710平方米,安装了健身器材和太阳能路灯、灯笼等设施,绘制表现瑶族同胞生产生活场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文然而,誰知道,誰會相信,奚世勳表現出來的,與他的本性完全不同。私底下,他不僅暴虐自私?及浮雕景墙。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部分瑶族同胞“从山上下来”以后,居住环境变好了,但经济收入却不如以往。“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年纪较大,且文化程度较低,不少乡村或城镇里的活都干不了,收入受到的影响。”赵云华说:“但瑶族同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瑶绣,所以我们当时就考虑,把传统的手工艺发展成为产业,帮助居民改善家庭收入。”
韶关雕子塘村茶园
瑶族姑娘“绣”起来,手艺变生意
瑶族刺绣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瑶族便已知用木皮制作服饰。早在汉包養妹代,史料对瑶族刺绣已有记载。“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与传承都绣在瑶绣的台灣包養網图案里。”中国瑶族博物包養馆的一位导览员就曾这样介绍过瑶族的刺绣。作为瑶族文化里的瑰宝,2011年5月,由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申报的瑶族刺绣,成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瑶绣
“为做好瑶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保留瑶族刺绣构图独特的特点,传承‘反面刺绣’的独特技艺,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2018年专门成立‘绣美瑶乡’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伍,队员由雕子塘、东山、散坑等瑶族村寨的14名瑶绣爱好者组成,以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为宗旨,向广大妇女传授瑶绣元素文创新品制作和创作技艺。”赵云华介绍说:“通过志愿者服务队,我们扶持具有一定手工艺技能的农村贫困女性居家就包養app业、生产融合当地手艺的产品。自成立以来,共开展培训活动5次,服务群众2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瑶族刺绣创新型人才。”
瑶绣
有了产品,必须要有销路。2017年,从珠三角地区返乡创业的赵咏兰为她的瑶族同胞们提包養供更多的机会。“想要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从传统中寻找到与时代接轨的内容,将其带到现代的新商业语境中。”作为瑶绣文化促进包養app会的负责人,赵咏兰深爱着从小伴随着她长大的瑶绣。经过多年在外闯荡,她也看到了要想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就必须为这些文化“活起来”。
瑶绣文化促进会负责人赵永兰
赵咏兰是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村的瑶族同胞,是瑶绣合作社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乳源瑶绣的传承人之一。赵咏兰说:“我6岁起便跟着妈妈学习瑶绣,学到了17岁,才完全掌握制作一张完整瑶绣的刺绣能力。包養價格”
对于瑶绣这一传统艺术,赵咏兰说,“用商业的模式去思考,我觉得是可行的。”从一开始想着批量生产小挂件、小包養價格ptt饰品,到成立工作坊,包養进设备,设计与现代服饰融合的瑶绣服装,赵咏兰为瑶绣的传承找到了新的出路。“当普通人穿着带有瑶绣的服装出去时,更容易包養軟體把瑶绣发扬出去。有人用,才是成长的动力,才能传承。”赵咏兰说:“通过服装,我们横向地拓展旅游手信、民宿里的酒店用品等,甚至还有用于家居装饰的工艺品。”
瑶绣
瑶绣的来源如何解决?赵咏兰通过有关部门,联系包括雕子塘村在内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内的多个村庄,向附近的绣娘下订单。绣娘的作品,除了通过当地的合作社销出去外,还有部分提供给赵咏兰的工作坊及瑶绣文化促进会,通过与别的物品融合,包養價格售卖出去。
雕子塘村的阿葆就表示,自己的刺绣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到村外,而她与村内的姊妹也一同在志愿队里帮忙,向年轻的孩子们传授瑶绣的技艺。
村中的女性瑶胞,将手艺变成生意。
瑶绣
民族文化常态化
瑶族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瑶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瑶族人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春节里做糍粑;农民丰收节时穿上民族服饰围绕火把跳起舞、唱起歌,与乳源县内22万的瑶汉包養同胞共享秋收的成果;在“改革开放40年 瑶群包養網众话家乡巨变”的活动中用瑶语、客家话和普通话讲述自己的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因瑶汉人民的友好共融而走向常态包養管道化。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晚会上,一位瑶族老乡用瑶语激动地说:台灣包養網“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金钥匙’,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要走的路。”
瑶族服饰
赵财保在与记者的交谈中 ,不止一次提到,“瑶族同胞,包養網世代耕山,出来县城居住,一定要住得下来、安定下来,同享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
通过十几年的努包養力,当前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乡村基本解决住房问题。对于未来的规划,赵财保表示,要借助少包養数民族发展资金,重点挖掘并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包養情婦。他说:“瑶绣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我们要在小镇,打造瑶医瑶药一条街,通过产业的聚集和旅游结合的方式,把少数民族的瑰宝传承并推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