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金庸筆下的北找九宮格會議京地名–文史–中國作家網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查良鏞)被譽為“二十世紀讀者最多的華語作家之一”,本年是金庸師長教師生日100周年,重溫巨匠筆下的武俠世界,會發明其多部作品都與北京有淵源。筆者以金庸師長教師筆下的北京地名為線索,停止了一次尋訪。

張無忌、楊逍、韋一笑夜進白塔寺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六章描述趙敏、張無忌等離開年夜國都(北京):“四人到得西城,找到了一家客店投宿……楊逍問起年夜國都里的勝景奇跡,談了一會,漫不經意地問起有甚么古廟寺院。那店小二第一所便說到西城的萬安寺:‘這萬安寺真是好年夜一座森林,寺里的三尊年夜銅佛,便走遍全國,也找不出第四尊來,原該往見識見識。’”“比及二更時分,三人從窗中躍出,向西尋往。那萬安寺樓高四層,寺后的一座十三級浮圖更老遠便可看見。張無忌、楊逍、韋一笑三人睜開輕功,半晌間便已到了寺前。”

這里所說的萬安寺,即明天的白塔寺,位于西城區阜成門內年夜街北側。有研討者以為,金庸筆下的萬安寺是明天西城區轄域內的天寧寺。實在否則,由於《倚天屠龍記》是以元末朱元璋樹立明朝全國為佈景,此時的天寧寺在元年夜都東北郊外,并不在城內。即便明代建築北京外城之后,天寧寺仍然在城外。而書中交接得明白:四人到了西城,找到一家客店投宿,楊逍問起年夜國都里的勝景奇跡,店小二便說到西城的萬安寺,由此可見,書中的萬安寺當是明天的白塔寺,昔時元代的建筑布局與明天比擬多有分歧之處。

乘103路電車,剛過阜成門,就遠遠看見白塔寺的白塔。在白塔寺東站下車,幾分鐘就離開白塔寺廟門前。據《白塔寺史話》記錄:白塔寺始建于元代,忽必烈賜名“年夜圣壽萬安寺”。而《元史·世祖記》則云:“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圣壽萬安寺于京城。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萬安瑜伽場地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飾物之,凡費金五百四十兩有奇,水銀二百四十斤……”由此可見,建築該塔應用了很多黃金和水銀用于裝潢,那時的寺院殿堂可謂富麗堂皇,宏大壯不雅。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因雷擊起火,寺院中的建筑均被焚毀。今天順元年(1457年)重建后,改稱妙應寺,分剎座、相輪、寶蓋和剎頂幾個部門,因白色塔身,俗稱白塔寺。塔身為碩年夜的白堊色覆缽體,外形好像葫蘆,上半部為圓錐形長頸,共有十三節,稱“十三天”(即金庸書中所言“十三級”),頂上有斑紋銅盤。因建筑高峻奪目,為京城的標志性建筑。

置身于白塔下,禁不住想起《倚天屠龍記》中描述的張無忌、楊逍、韋一笑夜進白塔寺的情節。金庸對白塔寺建筑布局的描述很細膩,想必他對白塔寺的汗青與建筑也多有清楚。

韋小寶在西單品嘗炸羊尾、羊肉餃子

走出白塔寺,我搭車前去西單。

《鹿鼎記》第十九章寫到韋小寶在五臺山辦完事回北京,“和雙兒上了騾車,彎了舌頭,滿口京腔,說道:‘我們先往西單老魁星館,那兒的炸羊尾,羊肉餃子,還對於家教著可以。’車夫必恭必敬地應道:‘是!’”

提起西單,可謂眾所周知。老北京有“東四、西單、鼓樓前,前門外邊勝過年”之說,說的是京城有名的四個貿易街區。西單,即西城的西單牌坊,始建于明正統年間,年夜約在明天西單十字路口中間偏北,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帶戧桿的木牌樓,最後的匾額是瞻云坊,后改為慶云坊。因地處皇城西側且為單座,故稱西單牌樓或西單牌坊,并與東單牌坊絕對應,簡稱西單。明清時代西單一帶貿易茂盛。1923年因修有軌電車道將牌坊撤除,但西單之名沿用至今。

西單路口西南角聳立著一座古色古噴鼻的高峻牌坊,這是2008年重建的,但所處并不是老牌坊的地位,其款式基礎堅持了原貌,南側匾額為“瞻云”二字。聽說建筑資料多是昔時撤除時保存上去的原構件。

西單一帶汗青上甚是繁榮,店展浩繁,可是否有《鹿鼎記》中所說起的老魁星館,未見史料記錄,而炸羊尾、羊肉餃子倒是老北京的美食。炸羊尾是北京清真風味的一道甜菜,名為羊尾,現實是選用上等紅小豆熬煮,顛末往皮、洗沙等數道工序制成豆沙餡,再掛勻蛋清糊后油炸而成。羊肉餃子是傳統面食中的一種,其餡以羊肉為主,四時均可食用。這是京城的兩道甘旨,所以韋小寶帶著雙兒慕名到此品嘗。

陸高軒在宣武門內頭發胡同租住

由西單路口往南即是宣武門內年夜街,在該街西側有一條頭發胡同,金庸在《鹿鼎記》第二十一回中曾寫到:“紛歧日,海船達到秦皇島,棄船登陸,到了北京。韋小寶道:‘我要設法子混進皇宮往,可不知哪一天方能到手,年夜伙兒須得找個安身之所。’當下陸高軒往租了一所室第,是在宣武門頭發胡同,甚是安靜,一行人搬了出來。”

從西單路口走了十幾分鐘,我便離開頭發胡同東口。再往南不遠,就是老北京城九門之一的宣武門原址。宣武門元代稱順承門,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擴建北京南城墻時重建,正統四年(1439年)重建城樓、甕城后改稱宣武門,是京城西部表裡城的獨一通道。1965年建築地鐵時,城樓及四周城墻被撤除。

站在頭發胡同東口察看,這條胡同仍然堅持著老街風采,胡同兩側多是平房,灰磚灰瓦,顯得非分特別寧靜。據《北京市西城區地名志》記錄:“頭發胡同工具走向,西部有折彎,東至宣武門內年夜街,西至佟麟閣路。全長490米,均寬4米。明代西段稱真如寺胡同,以寺得名。東段稱頭發胡同,均屬阜財坊。清代兩段合并后,統稱頭發胡同,為鑲藍旗地界。”

沿胡同自東向西而行,只見南北兩側有多條小胡同。我向一位老者訊問這胡同稱號的來歷。白叟說,頭發胡同因胡同兩側有多條又窄又長的冷巷,形似頭發,故得名。平易近國時代這條胡同有書店、書畫店十余家,人來人往很熱烈。北京掌故大師張次溪師長教師在《北京琉璃廠書肆逸乘》中便記有“宣武門內頭發胡同內海市界,向有書店數家,午時復有打鼓者(舊時沿街拉攏各類舊貨)出攤”的記錄。

謝過老者,我持續向西,很快到了西口,即佟麟閣路。隨后原路前往,乘102路電車,離開承平街,也就是歡然亭公園東門。

胡斐和程靈素到過歡然亭

《飛狐別傳》第十九章對歡然亭有所記敘:“那歡然亭地處荒僻,其名雖曰歡然,實則是一尼庵,名叫‘慈善庵’,庵中供奉不雅音年夜士。胡斐和程靈素到適當地,但見四下里白茫茫的一片,都是蘆葦,西風一哄,蘆絮飄動,有如下雪,滿目盡是肅殺淒涼之氣。忽聽‘啊’的一聲,一只鴻雁飛過天空。”

從歡然亭公園東門進園,一路向西,未幾時便離開榭湖橋,走過石橋,穿過一座古色古噴鼻的牌樓,再向南而行,就是地處中間島東北側的慈善庵。

據《歡然亭公園志》載:歡然亭為京師南城舊景,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工部郎中江藻建築,最後稱江亭。固然名為亭,實在就是供人安息的房舍,并非園林景不雅中的亭子,故有“江亭無亭”之說。后取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最后一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歡然”而稱歡然亭。因周遭的狀況幽雅,成為清代及平易近國時代文人騷人尋游唱和之所。

走近慈善庵,頓感一份濃烈的禪意。這慈善庵又稱不雅音庵、年夜悲庵、慈善禪林、招提勝境,創立于元代,建于高臺之上,門口有一棵古槐,廟門上方有一塊長方形的石額,下面雕刻著“廟宇慈善禪林”六個字。庵內有四座院落,前院有殿堂兩座,一切建筑都顯得古色古噴鼻。

《飛狐別傳》中描述的歡然亭一帶荒無火食,葦草叢生,所以胡斐和程靈素至此,才“滿目盡是肅殺淒涼之氣”。金庸在書中對這里的周遭的狀況描述得比擬細膩,尤其是這里的蘆葦,“西風一哄,蘆絮飄動,有如下雪”。而今在慈善庵北側的湖畔,仍然發展著不少蘆葦。

韋小寶到過東城甜水井胡同

分開歡然亭公園,乘102路電車到宣武門,再乘地鐵到王府井站,出C2口,按照導航,沿王府井年夜街北行,幾分鐘便到年夜甜水井胡同東口。

《鹿鼎記》中屢次寫到甜水井胡同,如第九章:“過了三天,韋小寶稟明康熙,要出往訪查鰲拜的余黨,徑自到東城甜水井胡同來”;第二十一章:“安置已畢,韋小寶單獨出來,到甜水井胡同六合會的落腳處往一看”;第四十九章:“第二路探子隨著來報:‘回年夜人:泰都統騎了快馬,已趕到甜水井胡同。’”“一名親兵道:‘君子等一共八人,奉了年夜人將令,在甜水井胡同前后刺探。’”

金庸書中所說的東城甜水井胡同,為今東城區年夜甜水井胡同。

據《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載:“年夜甜水井胡同,位于北京飯館北側,屬東華門街道處事處管轄,呈工具走向。東起王府井年夜街,西止晨曦街。南鄰年夜、小紗帽胡同,北靠年夜阮府胡同。全長356米,寬6米。明朝屬南熏坊,稱甜水井。清朝屬鑲白旗,宣統時稱年夜甜水井。平易近國沿稱。1949年后稱年夜甜水井胡同。據傳胡同西口原有一口井,水質甜美,故而得名。”

明天的年夜甜水井胡同已無舊日街巷樣子容貌,成為一條寬闊的年夜街,街兩側也沒有平易近居,多為古代建筑。我在街口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年夜甜水井胡同的路標,見一位白叟途經,便上前訊問。白叟說早年間胡同西口有過水井,而今已消散了,據傳這口水井在一個年夜戶人家門前。在這條胡同南面,還有一條小甜水井胡同,而今不單水井沒了,胡同也消散了。我翻開攜帶的《1950年北京市街道詳圖》檢查,在南面隔著康家胡同,確有小甜水井胡同。

沿街巷自東向西而行,未幾時便離開胡同西口,這才看到年夜甜水井胡同的路標。因街巷兩側沒有平易近居,多為綠樹掩映,整條街道顯得非分特別乾淨清幽。

金庸筆下的中軸線景不雅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還說起了北京城中軸線的多處地名與景不雅。

《碧血劍》第十九回寫到:“忽有一人疾奔而來,向李自成報道:‘年夜王,有一個寺人說,見到崇禎逃到煤山何處往了。’李自成回頭對袁承志道:‘你快帶人往拿來!’袁承志道:‘是!’手一擺,帶領了胡桂南等人馳向煤山。那煤山只是個小丘,世人上得山來,不由一驚。只見年夜樹下吊著兩人,隨風搖擺。”

煤山,即景山,是元明清三代御苑。其海拔88.35米,有中軸線之巔、京華覽勝第一處之佳譽。元初建築年夜都時,在小山上廣植草木,遂稱青山。明永樂年間建北京城時,將發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土壤以及撤除元代宮殿的建筑渣滓聚積在青山上,為壓住前(元)朝的王氣,遂取名鎮山,亦稱萬歲山。因堆放過煤,又稱煤山。清順共享空間治十二年(1655年),改稱景山。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軍攻進北京,明思宗朱由檢縊逝世于萬歲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下。金庸師長教師在《碧血劍》第十九回中所描述的恰是這段汗青。

《鹿鼎記》第四十三回載:“康熙從慈寧宮出來,韋小寶隨著回養心殿,在殿外候傳。過了很久,見先鋒營管轄阿濟赤從殿中出來,韋小寶心道:‘皇上定是調動先鋒營,加緊謹防刺客。’接著寺人傳韋小寶進見。”第四十五回寫到:“第五幅畫的是韋小寶在慈寧宮寢聚會場地殿中將假太后踏在地下,往從床上扶起真太后。”

紫禁城,即故宮。而慈寧宮位于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為皇貴妃所居。清順治十年(1653年)孝莊文皇后始居此宮,《鹿鼎記》中韋小寶曾在此禮服過假太后。養心殿位于內廷后三宮西側,建于明嘉靖年間,一向作為天子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端為天子的重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天子現實上的正寢。《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屢次到此。

《碧血劍》第十九回寫到:“李自成下得城頭,換了一匹馬,在世人擁衛下走向承天門。他回頭對袁承志笑道:‘你是承父之志,我是承天!’彎弓搭箭,嗖的一聲,羽箭飛出,正中‘天’字之下。他體力微弱,這一箭直拔出城墻,世人又是一陣喝彩。”

承天門,即明天的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授命于天”之意。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人起義兵攻占京城,該門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舊址上改建,重建為一座城樓,取“授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改名為天安門。

《飛狐別傳》第十三章寫到:“京都儲蓄儲存殷富,全國精髓,盡匯于斯。胡斐和程靈素自正陽門進城,在南城一家客店之中要了兩間客房,午間用過面點,相偕到街道遍地閑逛,但見冷冷清清,瞧不盡的滿眼繁榮。”

正陽門,原名麗正門,俗稱前門,為明清兩朝北京內城正南門,素有“九門之首”和“國門”之稱。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侵北京時被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而今是北京城內獨一城樓、箭樓保留無缺的城門。

《鹿鼎記》第二十一回中寫到:“安置已畢,韋小寶單獨出來……再踱往天橋,心想八臂猿猴徐天川就算也給逼著進了神龍教,不在天橋,會中其余兄弟高彥超、樊成本(樊綱)等或允許以撞上。哪知在天橋往返踱了幾轉,竟見不到一個。”

天橋地處京城中軸線上,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年間重建,為單孔高拱石橋,是明清帝王到天壇祭天,到先農壇祭神農和后稷時必經之地,故稱天橋。元明兩代及清前葉,天橋四周為一片水鄉、池沼。清人震鈞《天咫偶聞》云:“先農壇之西,野水彌漫,荻花蕭瑟。”從清同治年間開端逐步成為浩繁行當藝人撂地賣藝營生的場合。韋小寶到天橋尋覓高彥超、樊成本當為康熙年間,此處還未繁榮起來。平易近國時天橋被撤除,2012年復建。

《鹿鼎記》第二十二回中寫到:“韋小寶出發出發,天氣已晚,但圣旨要他本日離京,說什么也非得出城不成。出永定門行了二十里,便即扎營住宿。”

永定門又稱正陽外門,還有永安門、永昌門之名,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既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出發點。此門既是帝王南巡時必經之地,也是南北往來商賈收支京城的通衢要道,所以韋小寶接到康熙圣旨后,便從永定門南下。1957年永定門城樓、箭樓被接踵撤除。2004年永定門城樓復建。

《鹿鼎記》中的北京老城門

明清時代北京城的九座城門,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也多有說起,此中《鹿鼎記》中就寫到了西直門、東直門、正陽門、德勝門、齊化門(向陽門)、彰義門(廣安門)。

第十八回寫到:“袁承志于火光中遠了望見恰是曹化淳……喝道:‘到哪里往?’曹化淳道:‘皇……皇上……命小我督……督戰彰義門。’袁承志道:‘好,到彰義門往。’群雄擁著曹化淳直上城頭,遠遠看見城外一面年夜旗頂風飄蕩,旗下一人頭戴氈笠,跨著烏駁馬往來馳騁批示,氣勢,恰是闖王李自成。”

第十九回寫到:“有人大喊而過:‘正陽門、齊化門、東直門都翻開啦!’走了一陣,敗兵漸少……離開德勝門時,寺人王德化帶領了三百余名內監伏地迎接……李自成拊掌年夜笑。”

第二十一回寫到韋小寶“當上去到西直門前次來京住過的客店,掏出三兩銀子,拋在柜上,說要一間上房。”

彰義門為金中都十二個城門之一,地處西城墻上最北端,元初放棄。明代建築北京外城時,所建西側城門緊鄰彰義門原址(今西城區東北部),稱廣寧門,別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統一軸線上),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廣安門。李自成攻取北京時,以年夜炮轟西直門、彰義門、平則門,彰義門最先淪陷,闖軍由此進進北京。《鹿鼎記》中便描述了年夜順軍攻擊北京城多座城門的史實。

東直門、西直門、向陽門均始建于元至元年間。此中東直門初稱崇仁門,西直門初稱和義門,向陽門初稱齊化門,后為明代重建,由城樓、箭樓、甕城等構成。而德勝門為明洪武年間,將元年夜都北垣西健德門放棄,將北垣南移五里新筑城垣時建築,并將健德門改稱德勝門。而今除德勝門尚存箭樓,東直門、西直門、向陽門均已無存,只留下地名。

供圖/戶力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