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找九宮格教室談《玉簪記》–文史–中國作家網

愛戲的人們看《牡丹亭》的表演時,必會聯想到它的作者湯顯祖,但看《玉簪記》時,就未必人人都能說得出它的作者是誰了。

高濂其人

《玉簪記》的作者高濂,字深甫,號瑞南,晚號湖上桃花漁,別署千墨主,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家為敗落貴族,因其父經商而致富。高濂曾進國子監,屢試不售后,乃捐資待選鴻臚寺。兩年后奔父喪回里,遂隱居西子湖畔,不復求仕。所學駁雜,精于圖書及古玩的加入我的最愛與鑒賞,因自幼體弱尤其講求攝生之法,通樂律,能度曲,開宴則以唱曲為樂。與戲曲家梁辰魚、汪道昆等為友。所作傳奇有《玉簪記》《節孝記》二種,俱存,尤以《玉簪記》傳播為廣。《全明戲曲》編錄其小令十六首、套曲十六套。還有詩詞集《雅尚齋詩草》《芳芷樓詞》及攝生方面的論著《遵生八箋》等。(據《明清傳奇鑒賞辭典》)

據有名學者黃裳師長教師(1956年新版《玉簪記》文本校注者)說:

高濂仍是著名的躲書家,應當說是版本學者的先河。他最愛好加入我的最愛醫書,躲書傳播上去的很不少。士禮居黃氏、海源閣楊氏,都躲有他家的遺書。他所用的齋館墨名除往“雅尚齋”外,還有“瑞南莊”、“妙賞樓”、“萬花居”等。

他的《遵生八箋》一書普遍地觸及了攝生、醫藥、飲食、賞鑒,以及花木、雙方等等,是開通代小品、雜纂風尚的晚期作品。作者知識的淵博是值得器重的。從他的著作里面可以看到其人的年夜致輪廓:他的生涯比擬優裕,住在杭州,對文學藝術有普遍的愛好,講求生涯享用,也留意研討醫藥、古玩和其他各方面的常識。

高濂寫的兩個腳本《玉簪記》和《節孝記》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但也遭到了不少批駁,這闡明他是秀士,而不是學人。他對戲曲有愛好,卻不是專門的曲家。在寫作中有才幹的溢露,可以說是明中葉以后發生的一些秀士文士的特色。

《玉簪記》這出戲

《玉簪記》傳奇文本寫成于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演述南宋時代,金兵抨擊打擊華夏作亂,少女陳嬌蓮母女出亡離家,在亂軍中掉散。陳姑投身金陵女貞不雅安身,取法名妙常。不雅主侄兒墨客潘必正會試落選,羞于返里,借居不雅中攻讀,待下科赴考,巧與陳姑相遇,二人一見鍾情,互以琴音表現襟曲,但因回禮教世俗與道規戒律的約束,不敢言明。陳姑乃作詞暗抒懷意,被潘生偷見,陳姑害羞認可。后來,事被不雅主覺察,遂敦促侄兒赴科應試,并親身送其出發。陳姑掉臂非議,決然追至江上哭別,陳贈潘玉簪、潘贈陳扇墜認為定情之物,互表意定情堅。后潘考中得官,復回金陵。本來昔時陳、潘兩家指腹為媒,終于團圓,結成良伴。

從史猜中未見全劇通演的記錄,普通只要第十四出“茶敘芳心”(即《茶敘》)、第十六出“弦里傳情”(即《琴挑》,別名《寄弄》)、第十七出“旅邸相思”(即《問病》,別名《探病》)、第十九出“詞媾私交”(即《偷詩》,別名《偷詞》)、第二十一共享空間出“姑阻佳期”(即《姑阻》《掉約》)、第二十二出“知情逼試”(即《催試》)、第二十三出“共享會議室秋江哭別”(即《秋江》)。

以上各出是全劇的講座場地主體關目,也是出色片斷,常以單出或兩出連表演臺。京師最早于清乾隆年間個人空間四年夜徽班進京之前進都的慶寧部、萬和部、四慶徽部、三慶徽部和集秀揚部各班露演,可見《消冷新詠》一書(始寫于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于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寫成出書)有記敘。道光年間,內廷表演劇目中也有記敘(見《清代伶官傳》),扮演者均為有名伶工,如工昆小生陳壽彭。陳壽彭別名連兒,字永年,陳金雀之次子。陳金雀年老不再登臺后,其扮演的腳色,多由永年接替。1873年,恭王府創辦全福昆曲科班(俗稱“小書院”),陳壽彭被聘為教習,陳德霖、錢金福皆發蒙于此科班。壽彭在宮內表演中,常飾演潘必正,與之合演的是“小書院”的掌管人杜步云,飾陳妙常。另如喬蕙蘭與王阿巧、陳德霖與王楞仙、朱蓮芬與陳桂亭(金雀之孫、永年之子)、王儀仙(時小福門生)與梅竹芬(梅蘭芳之父)等都是良配,常相一起配合。

清代平易近間梨園四喜、榮椿、成全、復出安慶各班也都有貼演。平易近國后,梅蘭芳、程硯秋、筱翠花、朱傳茗、張傳芳、馬祥麟、言慧珠與俞振飛、姜妙噴鼻、顧傳玠、周傳瑛等,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青年演員汪世瑜、沈世華、漢文漪、岳美緹等也都擅演。

《玉簪記》的扮演特色

《玉簪記》是一部以寫現代佳人才子戀愛為主題的作品,把戀愛寫得純粹、誠摯,從描述中流露出芳華的熱忱。腳本頗有文采,風格文雅脫俗,給不雅眾帶來審美享用的愉悅。昔時,年夜學者陳寅恪師長教師曾贊《牡丹亭》是一曲“千古盡唱”。依照陳氏視角,《玉簪記》可稱“永生不老”的一流佳劇。此劇文本寫成,至今已然四百五十余年,傳演不衰,顛末歷代扮演藝術家的精雕細琢,終成一出昆曲巾生與五旦(閨門旦)對兒戲的經典。

此劇有一個紛歧般的扮演特色,朱傳茗教員說過:陳妙常的扮演,如同一具熱水瓶,外殼涼涼的,沖進了一壺滾蛋的滾水,塞上塞子,外涼內熱,表里紛歧,卻不敢流露,唯恐世俗的非議和戒律的不容,必需蘊藉、不火不外、恰符合度。這種復雜的心思牴觸,既要讓劇中人潘必正捉摸不定,又要使不雅眾看得明清楚白、清明白楚。這種掌控是有非常難度的,需求功力。

學過演過《牡丹亭》杜麗娘的演員會體察到,她與陳妙常固然行當家門同為五旦(閨門旦)應工,所演人物也同為大師閨秀,情懷也年夜致雷同,但由于處境分歧,表做則年夜有分歧。杜麗娘的戲多是在自家宅院內推動的,接觸的無非是春噴鼻、杜母、陳最良等多數實體人物,余者多呈現于夢境之中,所以情懷安然,放得開,無阻無礙,以致情克服了禮教,以生克服了逝世,故而要展示一個“靜”字。陳妙常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各式回避,不敢愉快地流露真情。她是英勇地擺脫了禮教和道規兩重枷鎖,才解除了傾訴密意的約束,與潘生結成情侶的,故而要掌控一個“穩”字。

關于潘必正的扮演,周傳瑛教員曾說:有人錯解“挑”字的寄義,認為是“挑動”男女之間的春心之意,這是完整過錯的。潘、陳之間是純粹、誠摯的戀愛。潘必恰是一個高雅正直的墨客,不克不及有半點俗野、輕浮之態,不克不及演成《借茶》張文遠式的人物,那就徹底地砸鍋了,花招演“臟”了,演“歪”了。學戲者應該留意。《琴挑》別名《寄弄》,意思是“二人互以撫琴借曲流露衷懷”。小生的扮演在于眼目逼真之美,科介在于嚴謹繁複之貴。這是俞振飛、周傳瑛教員從藝術實行中總結出來的。

還要提醒一點:劇中的勒辮丑所扮演的書童進安是個主要腳色。共享空間上海昆劇團的成志雄君演得很是傑出,心愛、仁慈、樸素,又活躍、幽默,對戲起了調理感化,雅而不俗,可謂“活進安”。

還有兩點要說明白:(一)原作中有佛道雜糅的題目。黃裳師長教師說:“作者在戲里寫道不雅,有時又像是尼庵;寫了不少佛典,又雜進了不少道家之言。假如說作者連如許的知識都沒有是不成懂得的。我想這只是表示了他的不敬罷了。”高濂所寫,實為對宗教之典的鄙棄和惡感。(二)此劇中的潘必正與京劇《玉堂春·三堂會審》中的“紅袍”(藩司,即布政使)并非一人。前者為宋代人,后者為明代人,年月相隔太遠,扯不到一路。“紅袍”之人名還有考據,在此提示學戲者,不用扳纏不清,謹作提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