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寧夏黃河第查包養經驗一村”_中國網

2021年4月5日拍攝的寧夏中衛市黃河黑山峽河段的南長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新華社銀川4月15日電(記者劉海)從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出發,沿烏瑪高速一路驅車南下,行駛兩小時餘,出高速、轉國道,再穿過一段約40公里的蜿蜒山路後,車輛終於駛入平闊路面,一片月牙形河灘包養網比較呈現眼前。

春日裡的黃河清澈寧靜,河面吹來陣陣涼風,“寧夏黃河第一村”——南長灘村近在咫尺。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地處寧夏、甘肅兩省區交包養界處,因黃河黑山峽河段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是九曲黃河進入寧夏後流經的第一個村莊。從無人機視角俯瞰,這座三面環山、一河環流的村莊,仿佛是枕在黃河U形臂彎裡的“世外桃源”。

由於山河阻隔,交通不便,村民們曾經一度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時至今包養行情日,進出南長灘依然需要乘坐渡船橫渡黃河。

在沒有渡船的年代,人們進出村主要依靠羊皮筏子。然而,羊皮筏子既不安全且載重有限,無法擺渡三輪車、手扶拖拉機等生產生活工具,於上世紀80年代末“退役”。

59歲的李進武在南長灘渡口撐船擺渡已有28年光陰。1996年,曾靠劃筏子維持生計的李進武購置了人生中第一條渡船,從此成為村裡人外出的依靠。

20多年來,南長灘村在發展,他的渡船也換了3條。現在這條長20米、寬約5米的渡船名為“長灘一號”,可以同時擺渡6輛小汽車渡河。

“以前主要擺渡本村村民,一條小船就夠了;這些年遊客和車輛猛增,渡船也需要升級換代。”李進武說,僅每年4月梨花節期間,就有上萬遊客到訪南長灘一睹百年老梨樹的風采,他的擺渡收入也會明顯增加。

4月4日,遊人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南長灘村梨園觀光拍照。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船到碼頭,人車上岸。步行入村,“梨花千樹雪”的美景觸手可及。一樹樹、一簇簇匯成如玉似雪的花海,美得令人心醉。

160多棵樹齡300年以上的老梨樹是南長灘村獨有的資源。漫步梨園,梨花競相吐蕊、遊人打卡拍照,與煥包養網比較發青春的古樹和滔滔黃河水相映成趣。

南長灘村黨支部書記拓守卿說,依託古樸幽美的自然風光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村裡自2004年起舉辦梨花節、採摘節等活動,為村莊聚人氣、為村民增收入。

2008年,因悠久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以及元明時期的一些考古發現,南長灘村被確定為寧夏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連續多年舉辦的“南長灘梨花節”已成為寧夏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品牌之一。

昔日閉塞的古老村莊敞開懷抱,迎接各地賓朋紛至遝來,也為南長灘人帶來了諸多發展機遇。

53歲的李剛家六代居於南長灘,以種地、養羊為生。多年前,借著當地發展文旅產業的東風,他和妻子把自家小院修葺一新,改造成能同時接待30人住宿、50人就餐的“牧羊人家”民宿。

“沒想到千里迢迢來村裡遊玩的人那麼多!從4月梨花節一直到10月採摘節,幾乎每週末都有預訂。爆炒羊肉、柴火土雞、醃豬肉、野韭菜、苦苦菜……這些都是城裡人喜歡的,回去的時候還會帶上一些土雞蛋。”李剛說。

更讓李剛驕傲的是,在村裡“崇文重教”氛圍薰陶下,他的大女兒去年博士畢業已就業,兒子和小女兒今年將分別拿到碩士和學士學位。

“這些年村裡考上大學的娃娃越來越多,不用再像我們這一代放羊討生活了,他們會有更好的未來!”李剛笑著說。

拓守卿介紹,南長灘村現有常住人口122戶208人,登記辦證的包養農家樂有22戶,民宿均實現WIFI覆蓋。受益於基礎設施改善提升,不僅外面的遊客、車輛能進來,村裡的羊肉、梨子、大棗、核桃等特產也能賣出去。在旅遊業助力下,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200元。

夜幕低垂,喧鬧了一天的村莊安靜下來。村民拓守夏家整潔的小院裡,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遊客劉瑞雪和家人席地而坐,仰望星空。“白天遊梨園花海、看壯美黃河,晚上睡土炕通鋪、看繁星漫天,在南長灘體驗原始又純樸的田園生活,有一種久違的親切。”她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