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交流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书写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与之相伴的城市文化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日趋繁荣。深圳,正在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文化力量。四十载风雨兼程,深圳文化与这座城市共同崛起。那么,文化深圳何以越来越耀眼?深圳是如何实现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华丽转身?这背后文化发展的密码是什么?《中国文化报》近日刊登国务院分享参事王京生重磅文章《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与绽放——我们的文化何以自信自觉自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作了深刻的分析,对深圳如何实现文化自强作了深入的探讨,深圳特区报微信公众号特此转载,敬请关注。
观点摘要
◆ 深圳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也是中国当代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很好例证。
◆ 确立文化自信是深圳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眼光和格局。深圳发展文化,首先就要破除“文化沙漠”的论调。
◆ 文化积淀可以决定历史,但不能完全决定未来。我们观察和判定文化,不仅要看文化积淀厚薄和传统,更要看文化在一个地方流动的速度和水平。提出文化流动的理论,其目的正是寻求新兴城市的文化自信。
◆ 城市间的文化竞争,不仅表现为存量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
◆ 改革开放是促进文化流动的最大动力。
◆ 城市的竞争通常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最终拼的是文化,这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也是一个城市能否走向伟大和辉煌的关键所在。
◆ 深圳坚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认为城市竞争最终决战在文化,提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的是市民的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的是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化权利”“文化主权”是主体和核心,是两个支柱,所有文化问题都围绕它们展开。
◆ 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是文化立市战略向深度延展必须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深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强,成为一个国际级的文化强市。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实现你自己——尼采。
超越你自己——萨特。
这是西方三大哲人在不同时空里说过的三句话。套用这三句话解释文化问题很有意思:“认识你自己”可以指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首先要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没有自信,其他都无从谈起。“实现你自己”则强调文化自觉,就是锻造自身文化特性,确立文化发展战略,寻求文化支撑,实现文化繁荣。“超越你自己”则是要不断赋予文化新时代内涵,将文化创新作为不竭动力,不断展现文化的新境界、新格局,交流使文化之花灿然绽放。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还实现了文化的崛起。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2009年被世界知识城市峰会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连续四次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连续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一步一个脚印,深圳文化发展正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也是中国当代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很好例证。
文化自信:
文化积淀、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六个“更”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文化的作用无以舞蹈教室复加。文化是治国方略和国家昌盛的最基本因素。因此,确立文化自信是深圳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眼光和格局。
一个国家、民族或城市要确立文化自信,都有一个寻找和建立的过程,对深圳来说更是这样。深圳一度被认为是“文化沙漠”,既然是“文化沙漠”,哪来的自信?按照文化沙漠论,深圳就没什么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又哪来的文化自觉、自强?所以深圳发展文化,首先就要破除“文化沙漠”的论调。文化沙漠论是由学术界影响到民间的一种认识。无论是原来做历史研究的,还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反思都曾提出文化积淀的问题,最后演化成文化积淀论。说“文化积淀具有重要作用”是没问题的,但是一旦发展成“文化积淀论”,问题就来了。
往届深圳设计周活动现场
文化积淀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积淀下来就是文明。这是文化积淀1對1教學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积淀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只有积淀下来,文化才能传承、续接和弘扬,否则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文化积淀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凝聚力。我们之所以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是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脉,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
第四,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生来就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里,比如风俗习惯、家庭文化教养和文化品质等,直至进入社会,无不受文化积淀影响。
文化积淀的作用无与伦比,但绝对不能被无限夸张,认为文化积淀无所不能。例如,偏执地认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强弱厚薄,靠的只是文化积淀。积淀的厚薄是评价一个地方有无文化的基本标准。其次,把文化积淀看成文化发展的唯一根据。有没有文化,能不能发展,就看积淀怎么样。第三,认为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文化只能慢慢积累。
文化积淀论的危害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没有认识到单纯地强调文化积淀会压制和窒息一切生动、活泼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我们常见这样的事实,就是大家认为最有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往往是创新更难,打破見證旧传统更难的地方。因为积淀不仅会形成好的东西,也容易产生封闭性思维,使创新受到旧有习俗、观念、关系等等的制约和掣肘。
第二,没有认识到文化发展就是不断地挑战传统和边界,而不能仅仅是对积淀的膜拜和坚守。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就是在创新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它总是在弥补或寻找旧文化的弱点加以新的补充,总是在淘汰不合时宜的东西,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文化的本义,否则文化还谈什么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积淀,那就让它慢慢自然生长就是了,但文化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此。
郎朗《哥德堡变奏曲》完整版在深圳首演
第三,文化发展主要不是取决于文化存量,而是取决于文化增量。存下来的东西,可以决定历史,但是不能完全决定未来。
第四,生动的文化并非像树木一样,植根在哪里,就会一直固定在哪里生长。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原来发端于两河流域的基督教,后来却兴盛于欧美地区,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却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蔚为壮观的气象,而中华文明也曾远走他乡,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前列。
第五,正是由于文化流动所形成的磅礴力量,交流推动着新兴城市或地区后来居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高地。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许多新兴城市都曾被戴过“文化沙漠”的帽子,比如纽约、上海、香港等。但这顶帽子阻挡不了新兴城市文化发展的步伐,也阻挡不了其中一些城市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文化中心。
2020南山流行音乐节线上直播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历史证明,文化不仅仅是积淀的结果,更是流动和创新的结果。我们观察和判定文化,不仅要看文化积淀厚薄和传统,更要看文化在一个地方流动的速度和水平。提出文化流动的理论,其目的正是寻求新兴城市的文化自信。
文化流动论认为:第一,文化流动是文化的本质,文化传承是纵向的流动,文化碰撞融合是横向的流动。第二,城市间的文化竞争,九宮格不仅表现为存量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文訪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第三,文化积淀可以决定历史,但不能完全决定未来。第四,凡工商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第五,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
文化流动取决于五个方面:
一是区位和物流。
从历史上看,一个地方的兴盛往往和物流有关,而物流的先决条件是河流和港口等因素。在古代,大的河流旁必有大的城市,大的海湾必兴起大的城邦。如古丝绸之路那样靠马匹、骆驼运输交易量有限,必须通过河流和海洋才能形成大的贸易。例如,杭州发达是在唐代以后,这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逐步发挥作用的结果,南北物流的畅通,促使杭州兴起为江南繁华之地,也带动了洛阳、开封等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再看今天的深圳,位居珠江口,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大江大河与海洋的交汇中心,它的区位和物流在全国独树一帜,是全国最大陆路口岸,连续27年位居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第一,2019年集装箱吞吐量为全球第四,机场货运量、客运量分列全国第四和第五。因此,深圳具有文化流动的天然优势。
二是人口。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的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自建市至今,深圳一直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族群来源最广、最富于梦想的移民群落。移民的梦想为新观念诞生提供土壤,移民之分享间碰撞求变为创新提供温床,移民的差异性为文化包容提供空间。就移民动机而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不满足。每个移民都带着一个梦想而来,成千上万的移民就汇聚成了梦的海洋,它波澜壮阔,汪洋恣肆,其所生成的创新力量强大而持久。
深圳市民沉迷阅读。资料图
三是技术与传播。文化的流动与技术的进步日益正相关,技术正在成为文化流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借助技术的力量,文化流动的速度、规模乃至质量都在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信息丰沛而均衡,没有传播死角,而深圳恰恰是互联网产业发达的核心区域之一。技术进步正在矫正地方与全球、边缘与中心之间的信息不平衡,也在逐步改变传统文化中心在文化流动中的主导格局。处在传统文化版图边缘的地区,完全有可能在文化的時租場地极速流动中成为新生力量、新兴节点,甚至新的中心。
四是文化产业。文化流动可通过物质的流动实现,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很直观,哪有可口可乐和薯条,哪就有美国文化。但更根本、更丰富的文化流动,靠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这是产生新文化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量。因此,文化产业举足轻重,先进的文化产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圳开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先河,在多个细分领域成为全国标杆,尤其是以创意设计、科技为引领的文化产业创新亮点频出,“文化+”模式异彩纷呈,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0%,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值连续多年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发达的文化产业为深圳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
五是经济。经济往往是现代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其对文化流动的影响不容忽略。凡工商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像20世纪初的上海经济高度发达,极大丰富的物质和商品,使上海率九宮格先进入消费社会,其文化生产也繁荣一时。城市的竞争通常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鉴于近代以来经济在文化流动中的显著作用,深圳清醒认识到,即使在中国城市发展迈入第三阶段即文化竞争阶段时,仍须注重经济实力的积累。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难以推动文化的大规模流动和增长。没有物的流动和人的流动,城市的文化也就式微了。文化对经济的依赖作用不容忽视。恰恰是经济的强劲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为深圳文化自信奠定了强大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促进文化流动的最大动力。
正是基于文化是流动的理念,深圳才有了文化自信,并因此敢于走出一条与别人不同的发展道路,至少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版画展。
文化自觉:
文化立市战略与文化权利、文化主权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会有强烈的文化追求,就认识不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根本性意义,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自觉首先是一种文化上的认而且日子勉強還清,我還能活下去,女兒走了,白髮男可以讓黑髮男傷心一陣子,但我怕我不知道怎麼過日子以後家裡的人,识与觉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更是对文化创造与开拓的具体行动。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文化就成为深圳发展的题中之义。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斥资兴建新老“八大文化设施”,并在90年代提出打造“现代文化名城”,2000年后又陆续建成图书馆新馆、深圳音乐厅、中心书城等大型文化设施。除了大手笔投建文化地标,还打造一系列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凡成就,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后来文化跨越式前进,形成勇猛、刚健、创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深圳为什么在2003年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因为当时深圳受到两个困扰,一个是“深圳被谁抛弃”的争论,有人认为深圳所有优势都快丧失了,政策也利用得差不多了,国家也不太重视了,深圳已经被抛弃了。二是深圳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遭遇这四大危机,怎么发展,全市都在寻求对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开始走向全面创新之路,进行转型升级,文化立市战略也由此提出。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的講座城市已经进行了拼经济、拼管理的两轮竞争。第一轮是拼经济,一个城市发展得好不好,主要看GDP小樹屋增长速度,深圳这一轮从无到有迅猛增长。第二轮是拼管理,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提高档次和品质,开始摆上议事日程。管理好不好成为继经济因素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但城市最终拼的是文化,这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也是一个城市能否走向伟大和辉煌的关键所在。正如竞争战略之父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书城群”是深圳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里,书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买、卖书场所,而是一个为全民阅读提供服务的文化综合体。图为深圳中心书城阅读活动现场。
这就是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的由来。其实当时也有争论,有人认为深圳是经济特区,提“文化立市”南辕北辙。但深圳市委坚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决心,认为城市竞争最终决战在文化。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一定有两个辐射能力——经济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而文化辐射力更长远、更持久。必须在文化上寻找深圳更广阔的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传统的动力在消失,到哪儿寻找新动力?就是要创建新的文化,通过新的价值观念和一系列的精神追求去解决问题。也就是,把文化和创新关联在一起,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创新的不講座同,文化的优势才是最根本的优势。所以,文化立市战略决定文件時租會議里有三句话,表明深圳的决心:“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这个决定说明深圳当时已自觉站在文化的高度上,去瞻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让经济特区种出了文化大树。
“文化立市”战略具体措施中提出建设“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旨在营造书声琅琅、琴声悠扬、创意无限的城市文化氛围。
为什么要建“图书馆之城”?因为深圳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在可持续发展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可持续,而人的可持续最关键的是靠读书,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作为这个城市最强大的基因一以贯之。“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所以深圳从那时开始,倡导全民阅读,不断地推动读书浪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的深圳读书月就像钱塘江潮似的,让整个城市书香弥漫。读书是长久之计,深圳由此开始大量建设图书馆、书城、书吧等,为市民提供阅读阵地。目前全市有近千家图书馆,其密度之高居全国前列。深圳人对读书的热爱感动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当年她访问深圳,两度参观中心书城后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去过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像深圳那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这快乐温馨的场面,我永远都会记得。”
读书和创新之间紧密关联。世界上凡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和国家,也是走在创新前列的国家,甚至可说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成正比。比如以色列,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富创新力的国家,也是最善于学习的国家之一,人均每年读书多达64本。瑞士、瑞典、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莫不如此。国民阅读率决定国家创新力。一个城市的文化从阅读开始,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创造一种更高雅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用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逐粗俗,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回溯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这座城市无数大胆的改革设想和创新创意都来源于持续阅读与勤学善学,从而支撑这座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和文化奇迹。
“百首名曲”名师名家进校园活动现场,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登台主讲。
打造“钢琴之城”,则充分彰显了深圳对文化特色、文化人才和国际重大赛事的高度重视。深圳钢琴事业原本没什么基础,但因为引进了像但昭义这样的优秀教师和钢琴教育家,局面便迥然不同。作为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培养了一批世界级钢琴人才,从而带动了一座城市对钢琴事业的热爱。据2012年统计数据,深圳钢琴拥有量为每百户家庭8.5台,高于北京3.2台、上海3.6台、厦门鼓浪屿4台。全市每年钢琴考级人数超过十万。而但昭义的学生团队中有26人在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得68项奖项,其中24次获得第一名。全球最重大的四项一流国际钢琴比赛,但昭义的学生问鼎三项大奖。在此基础上,深圳经国家批准创立了国内第三个最高级教學别的国际钢琴赛事——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它使深圳文化有了更为鲜明的特色。
之所以要建设“设计之都”,是因为“文化深圳,以创意为代表”。创意是什么,最核心的是创意设计。从“文化立市”战略开始,深圳即大力打造以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目前深圳文化创意设计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工业设计份额占全国超过60%,平面设计份额占全国40%,还有服装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等,也在全国独树一帜。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其中以设计最具代表性。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正是“设计之都”建设,使深圳活力四射、创意无限,成为亚洲设计重镇和中国现代设计的一面旗帜。
2020设计·艺术大讲堂第一期“国潮正当道——国风的潮与热”现场。
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无疑是深圳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而支撑起这一战略基础和高度的是两根支柱:市民的文化权利与国家的文化主权。
深圳文化发展中特别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那这两者的主体和核心是什么,究竟服务谁、维护谁?深圳最早给出了答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的是市民的文化权利,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的是国家的文化主权。因此,“文化权利”“文化主权”是主体和核心,是两个支柱。所有文化问题都围绕这两个支柱和核心展开。现在所有文化活动都属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享有文化成果的权利。
主要是指政府要为市民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市民打造良好的文化设施和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推出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南书房夜话、深圳晚八点、文博会艺术节等诸多文化品牌,每年持续发布“城市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规划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等等。
二是文化参与的权利。如果仅仅是享受文化成果,那还停留在初级的甚至是被动的层面上。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使广大市民能充分享有文化参与瑜伽場地的权利。要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就必须要最大限度提供老少咸宜、各得其所的条件与氛围,包括鼓励市民为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鼓励发展文化义工、文化类社会组织等等。仅以民间阅读组织而言,深圳就超过100多个。正是由于市民的广泛参与,深圳文化才迸发出无限活講座力。
三是文化创造的权利。只有全社会资源都充分调动起来,并投入到文化创造活动中,才能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高潮,使市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潜能得到极大发挥。没有这种自由的文化创造空间和机制,文化权利的实现将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不可能真正造就具有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现代市民群体。深圳保障市民文化创造的权利,一手靠政府推动,如音乐工程、美术工程、影视工程、文学工程“四大工程”等;另一手靠市场推动,如举办文博会、“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发展“文化+”业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等。
四是文化创造的成果受保护的权利。也就是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政府对文化创造成果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建构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合理秩序,从而提升个体对社会和文化時租空間生活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使文化作品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形成良性互动。深圳注重依法管理文化事务,保护文化创造成果,如1997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2004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2008年通过《深圳文化产业促进条例》;2009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2月7日设立为深圳“创意设计日”,是国内首个政府设立的“设计日”;2012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国内首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19年修订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2016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我国全民阅读立法的一个创举,等等。
文化主权是国家和民族集体拥有的文化权利,是国家、民族尊严和文化认同的依归,是国家主权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内核。涉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及其特色,包括文明形态、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包括文化保护权、文化发展权、文化话语权。为什么文化主权成为深圳的关注范围呢?因为深圳从诞生那天起,就不是将视野局限于国内,中央赋予深圳的任务是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拥有世界眼光,才能担当国家使命。世界上很多重要城市,其文化设施和文化品牌活动,往往代表着国家形象、国家利益和国家立场。“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人文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国际项目正是让深圳成为弘扬国家文化主权重要载体的有效尝试。
文博会上會議室出租观众络绎不绝。(资料图片)
2004年创办的“文博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特别推荐的深圳原创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在保加利亚古罗马剧场奏响。
深圳历时8年创作的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借助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开创了以艺术形式凝固民族国家核心价值,并在全球交流展示的崭新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向世界特别推荐的交响乐作品。
“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吸聚會引大量艺术家来深演出。
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连续举办三届以来,共邀请到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位世界优秀艺术家来深演出。中央要求“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文化担当是题中应有之义,深圳应主动承担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实现国家立场、深圳表达。
文化自强:
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深圳如何实现文化自强?其實,新娘是不是蘭家的女兒,到了家,拜天拜地,進洞房,就會有答案了。他在這里基本上是閒得亂想,心裡有些緊張,或关键是要为这个城市植入优秀的文化基因,形成强健的文化品格。这就是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立市战略向深度延展必须追求的战略目标。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深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国际级的文化强市。
第一,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新型文化相对于既成文化,是一切新兴城市共同的文化特色,也是有着远大抱负的城市必然推崇的一种文化特色。一个城市如果自觉地选择创新型文化,就会具有强大的爆发能力,造就文化发展奇迹,最典型的如深圳。
一是精神文化层面的观念创新。
深圳是一个首先生长观念,然后再生长高楼大厦的城市。如“深圳十大观念”是现代城市人的价值表达,是深圳一切实践活动沉淀和凝结的概念和信条,是这座城市底蕴的精神构造和进步的“生命之源”。正是在移民梦想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跨时代的深圳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舞蹈場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深圳市民自己创造的观念,引领了时代,凝聚了民心,为深圳建设现代個人空間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是制度文化层面的体制创新。
深圳共制定法规200余项,是我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并且有1/3是在国家没有相关法例的情况下新创的,为创造上千个“全国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框架奠定了坚实法律保障。
三是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创新。深圳率先提出自主创新城市战略,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企业自主创新出现“6个90%”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民营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民营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自民营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民营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民营龙头企业承担。
那文化在创新中起什么作用?回答是: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简言之,首先,文化为创新奠定核心价值,也为创新设置人文边界。其次,文化形成创新所需的心理定势、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为创新提供观念指引。第三,文化锻造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催生创新创意阶层,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撑。创新创意就像种子,随风飘落土壤,在一些地方生根发芽,在另一些地方却黯然死去。正是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土壤的差异,只有创新的文化才能孕育创新的根芽。
第二,打造智慧型文化。
智慧型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理性。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必然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城市的智慧含量和理性水平,决定了其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表征。
一是对工具理性的追求。
体现为对技术产品的重视和偏好,反映人与物的关系,是智慧型文化的物质性、自然性内涵,表现为以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等等。如深圳高科技产业一直领先全国,201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增长11.3%,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超60%;深圳被誉为“中国最互联网的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位居全国第一;今年8月,深圳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成为全球5G第一城。
二是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属于内在的心灵智慧,体现为对社会精神和人类伦理的重视,是智慧型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内涵。如打造“两城一都”,“深圳读书月”20年高贵坚持,人均购书量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市民文化大讲堂”“关爱行动”“创意十二月”等品牌蓬勃发展,努力建设“深圳学派”,实施“学术名家计划”,形成求学问道,求真、求善、求美的良好风尚。
第三,打造包容型文化。
相对于封闭、专制、单一性的文化形态,强调开放、宽容、多样性和对话,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厚德载物的襟怀,是文化创造力的根本所在。中国文化强盛之时总是充盈着包容精神,先秦两汉与大唐盛世莫不分享如此。深圳是最大的移民城市,移民率高达95%以上,城市发展呈现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良性态势。“来了,就是深圳人”最能体现城市海纳百川的气质。
一是多样文化的包容。
深圳文化是40年来上千万移民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色,是城市发展活力所在,体现了深圳文化的优势和先进。
二是干事创业的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正是深圳精神、深圳力量的体现,靠着这种包容精神和理念,催生出大大小小的“第一个吃螃蟹”之举。
三是公共意识的包容。深圳的公共意识在全国发育相对较为成熟,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市民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公共文明观念普遍较强。深圳制定的200余项法规中与文明相关的有60多项,如《文明行为条例》、《义工服务条例》、《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救助人权益保护条例》等。
第四,打造力量型文化。
力量型文化亦可称之为“血性文化”,相对于消解型、娱乐型文化,融合時租空間了血性和理性,强调正义、勇敢的价值品性,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
力量型文化源于中国先秦文化中宝贵的“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血性的灵魂。对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强敌,“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种血性的力量型文化,至今还激励着中华儿女,让我们的民族长盛不衰、延续久远。
力量型文化具体包含四方面内容:
一是强调秉性的刚健和血性。在深圳表现为敢闯敢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
二是强调意志的坚韧不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天所讲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这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三是强调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四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多样性而可爱,不因单一性而高贵。深圳文化多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城市发展之魂。舞蹈場地
力量型文化并不拒绝那种纤巧柔丽、轻歌曼舞,也不拒绝智慧而冷静的对话,并不排斥消费、娱乐和物质,关键在于超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能够在物质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中凝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动力,智慧是基础,包容是前提,力量是本质。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力图在路径和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是希冀深圳最终达到的城市文化高度,也希望通过深圳的实践,助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创新的,不是愚昧的而是智慧的,不是排外的而是包容的,不是自我消弭的而是充满力量的,那它将拥有一个小樹屋璀璨辉煌的前程。
四十载风雨兼程,深圳文化与这座城市共同崛起。然而,四十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小樹屋世界一流城市相比,深圳文化还存在一些差距。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打基础、谋长远、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了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在文化发展征程上留下了私密空間闪光的印记。
今年7月22日,在深圳推进中国特色社小班教學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工作小组会议上,《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将构建六大体系,把深圳建成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国际时尚创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文化创意产业先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蓝图绘就,惟有更加脚踏实地,刚健进取,才能赢得更为壮阔灿烂的未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这座城市是年轻的,也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创造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座创新之城、梦想之城,她在价值理念上一直是面向未来的。她对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不懈探索,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和学习精神,正在创造的是一种别样的、崭新的、高尚的文明范式瑜伽場地!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